官网-logo顶部位置

论坛精彩回顾 | 第三届康养产业峰会深度解析未来产业三大趋势,解锁万亿赛道新机遇!

3月31日,第三届康养产业峰会圆满收官!本次峰会联合烩设计,邀请了九位来自医疗、健康、设计、AI等领域的设计师及专家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康养蓝图——价值迁移,实践路径”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住居养老与银发经济、文旅度假康养酒店的发展前景及艺术疗愈的创新实践。

截至2025年3月,全球康养产业已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从出生前的母婴保健到老年阶段的临终关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和养护服务)的8.7万亿美元超级市场中国以18.6%增速领跑全球!在全民健康意识觉醒与城市化生活压力双重驱动下,康养产业已跃升为经济增长新蓝海。康养产业的价值迁移与实践路径将如何实现,本次峰会的专家学者用一天时间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峰会上午场嘉宾从康养产业的学术视角与产业路标就中国住居养老与银发经济给出专业分析,下午场则对文旅度假康养酒店的发展前景及艺术疗愈从产业变革与实践创新视角进行分享,并通过圆桌论坛探讨康养产业发展趋势。

首先由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家具事业部CEO钟蓓红女士开幕致辞,钟总表示,中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3亿50-70年代生人将催生巨大的康养需求。随着AI医疗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人类寿命可能延长至120岁,这将彻底重塑传统养老模式,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在此背景下,本次康养产业峰会以”健康中国2030″为指引,聚焦”文旅+康养”双轮驱动战略,搭建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峰会旨在汇聚前沿智慧,探索商业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为即将到来的银发经济浪潮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盛会,更是关乎未来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对话。

清华大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王焱老师在峰会中表示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导致老年人面临代际关系疏离和“亲密孤独”的困境。虽然他们和子女同住,但社会角色的弱化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价值危机。老年人的孤独感成为主要问题,往往超过了物质上的匮乏。典型案例表明,在一些康养项目和老旧社区改造中,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政策目标存在很大差距。要缓解老年人健康焦虑,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支持网络。传统乡村社会通过地理关系提供情感支持,而城市则通过专业机构来重新构建社区互动。

清华大学&剑桥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 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硕导方雯老师在分享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老年人康养服务体系,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科技+社区”双轮驱动模式,AI与VR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生理监测、心理干预、运动管理的智慧康养生态。在实践层面,智能穿戴设备与健康监测平台实现对老年人跌倒风险、慢性病指标的实时追踪,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健康方案。VR技术则突破空间限制,通过虚拟自然景观和冥想课程促进认知健康。以上海为代表的超老龄化城市已率先落地智能手环应用,为老年群体定制安全运动计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光环境实验室设计负责人邵戎镝老师指出,光的价值正从传统照明向生物健康领域跨越式发展。诺贝尔奖(2017年)及国际标准(2‍022年)均证实,光通过非视觉感光细胞(IPRGC)调控人体褪黑激素分泌与昼夜节律,深刻影响健康。研究显示,白天高照度、高MEDI光照可提升警觉性,而夜间低蓝光环境则促进睡眠,这一科学认知正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光环境标准的建立。在具体应用上,健康照明正赋能不同人群:针对老年人,动态调光结合无创监测(如毫米波雷达)可优化睡眠质量与安全性;对儿童,科学光照能提升学习效率与情绪稳定性。医疗领域同样受益——健康照明系统不仅减少医护人员的蓝光伤害,还缓解阿尔茨海默患者的护理负担,并在眼科手术中降低视疲劳风险。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展。

时生设计创始人王晨老师指出,中国康养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当前高端养老项目在硬件设施上已比肩国际水准,但软性服务仍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构建符合国情的商业逻辑,平衡保险体系差异与本土化运营需求。面对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的老龄化现实,产业需精准把握1962-1975世代”高消费力与家庭责任并存”的特征。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设计趋势:空间灵活转换满足多元需求、城市核心区选址服务3%刚需人群、适老家具兼顾功能与审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化小型康养中心正成为破局关键——通过”租金+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既能激活商业地产价值,又能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回报的双赢。

麦泽玛艺术疗愈空间联合创始人,翰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银发产业部总监马泽熙老师表示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时,中日两国基于文化基因差异走出了特色发展路径。日本凭借精细化设计构建了成熟的养老体系:从大阪西城区的代际共生社区,到蒲公英介护院的自主管理模式,通过无障碍设施和微型场景优化实现社会资源高效联动。相比之下,中国养老产业虽起步较晚,但正快速形成本土特色——华东地区率先探索代际户型与复合社区,以无障碍厨房、书画室等设计平衡隐私与互动,并创新性植入长租公寓满足流动养老需求。深入对比可见,日本模式强调整体空间效率,中国方案则更珍视家庭纽带。未来理想养老生态应兼收并蓄:既吸收日本的动线优化与社区共生智慧,又延续中国的家庭文化传承。通过智慧医疗系统、弹性空间设计(如可变连廊、昼夜模式切换)等创新手段,打造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促进代际交流的全龄互动社区。这种融合创新或将重新定义养老内涵,实现从居住功能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升级。

上海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专委会副主任,昕诺飞大中华区 高级经理申春明老师提出了光的”三维价值模型”:在健康维度,光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隐形良药”,其非视觉效应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在设计维度,通过材料显色技术和自然光模拟系统的突破,正在重构现代空间的美学标准;在文化维度,光作为贯穿东西方文明的永恒符号,正在AI时代获得全新的艺术表达。这一理论创新源于对飞利浦等企业转型实践的深度观察。当代光环境设计正在经历从”功能满足”到”情感疗愈”的范式转变。他提出的”天人合一”设计哲学,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光电科技完美融合,为医疗康养、智能家居、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UD studio 创始人&设计总监李诚默老师通过斯里兰卡巴瓦庄园的无界设计与无锡季畅园的”山园互嵌”,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智慧。西方园林以理性秩序重构自然,追求视觉震撼;东方园林则以”气韵”为魂,在苏州假山与宁波博物馆的叙事中,完成对自然规律的写意表达。这种文化差异造就了独特的空间语言:西方强调对自然的掌控,东方注重与自然的对话。巴瓦庄园的路径引导与拙政园的气韵流动,都印证了环境心理学与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现代康养空间正从这种跨文化对话中汲取灵感,通过光线、气流与布局的精心设计,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未来生态疗愈空间的发展,需要融合东西方智慧,在”自然-人文-科技”的三元互动中,构建既能满足生理需求又能滋养心灵的沉浸式环境。这种创新探索,正在重新定义康养空间的价值维度。

赋象设计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熹界共振体验管理创始人戴文强老师指出在商业地产领域,一场以”体验价值”为核心的转型正在发生。AI技术不仅加速设计流程,更将产品思维深度植入空间运营,构建起从情感共鸣到未来想象的完整价值链。文旅产业正回归本源,古镇开发摒弃商业同质化,转而深挖地域文化基因,让建筑肌理与游客体验形成深度共鸣。酒店业则通过AI构建情绪管理图谱,实现从空间设计到定制服务的全周期体验优化。未来空间设计的核心趋势已然清晰:技术隐形化、体验弹性化。无论是AI健康监测的无感融入,还是慢节奏空间的情感营造,都在追求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康养领域突破传统框架,构建”智能交互-感官疗愈-可持续社群”的三层体验系统,标志着空间设计正从物理容器进化为有机生命体,开启”人本科技”新时代。

BOD冰见空间艺术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苏冰老师在本次峰会中‍指出,突破当前康养酒店同质化困境的关键,在于用文化基因激活空间生命力。面对硬件趋同与软性服务滞后的行业痛点,需要构建三维创新体系:以”六感沉浸”重塑空间叙事,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艺术语言;运用自然材质与在地工艺,打造生态疗愈场景;创新运营模式,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与当代消费趋势。未来康养酒店将呈现”文化深挖+载体创新”的双向进化:纵向汲取中华文明精髓,横向嫁接数字艺术等现代表达,最终形成”文化疗愈-生态智能-社群共生”的复合型空间。这种转变使酒店从单纯的住宿场所,升级为融合在地文化复兴、身心修复、社群连接的能量场域,重新定义旅居生活的价值内涵。

主持嘉宾:BOD冰见空间艺术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苏冰

对话嘉宾:清华大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王焱;烩设计CEO/联合创始人,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设计专委会秘书长浦庆琳;时生设计创始人王晨;上海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专委会副主任,昕诺飞大中华区 高级经理申春明;赋象设计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熹界共振体验管理创始人戴文强

本次圆桌会议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康养产业发展路径。与会专家聚焦五大核心议题:从酒店场景的健康干预(睡眠医学、运动康复、心理疗愈)到”自然+医学”的融合疗法应用;从银发族度假消费心理到多代家庭的差异化需求平衡;从艺术疗愈场景打造到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会议达成重要共识:必须立足本土老龄化特征,融合国际经验与中国文化基因,构建政企协同的适老服务体系。针对高净值银发群体,需优化健康支持系统,同时兼顾普惠性关怀;通过多感官疗愈设计、自然元素植入等创新手段,打造既有文化记忆又具科技便利的沉浸式空间。

未来康养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跨学科整合(医学手段与文化疗愈结合)、代际融合(满足多年龄段需求)、智慧协同(融入城市发展)。这种”全民健康+代际共融+智慧城市”的大康养范式,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特色的健康福祉体系。